案例回顾
【案例1】2025年3月28日14时20分,缅甸发生7.9级地震,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震感强烈。瑞丽第一民族中学历史教师明宗龙,短短十几秒内,连续发出两道清晰指令“蹲下”“跑”,引导学生们有序避险并撤离。全校2000多名学生在老师们的有力指挥下,仅用1分30秒就全部聚集到操场。

纵观近几年地震应对案例,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在震时有序指挥学生避险撤离。
【案例2】2024年4月3日7时58分,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7.3级地震,地震时,正是杭州不少中小学早自习时间,许多学校的老师带着学生,迅速跑到了操场等开阔地点避险。

【案例3】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,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.8级地震,四川多地震感明显。地震瞬间,公共视频记录下老师们迅速组织学生有序撤离的画面,他们的第一反应,令人动容。

案例解析
天灾无情人有情,危急时刻,老师们能迅速组织学生科学避险、有序撤离,为这些老师点赞!
而这井然有序的应急处置背后,更离不开学校与班级长期以来对安全教育的高度重视。正是通过常态化的安全知识普及与高频次的疏散演练,师生们才能在灾害突袭时临危不乱,以训练有素的表现守护生命安全,将灾难风险降到最低。
安全工作,重在预防,灾难来临时的应对处理是对学校平时安全工作的检验,学校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好对师生的安全教育与疏散演练工作。在进行疏散演练时要先做好安全预案,事前对风险进行评估,对人员进行培训,对场所进行检查,尤其是全校学生的逃生演练,人员众多,要注重细节,慎之又慎。
01
制定科学合理的逃生演练预案
由于各校在地理位置、校舍布局、人员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,安全疏散工作不可一概而论。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、特点和校舍等实际情况,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逃生演练预案。
02
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和技能
危急时刻,教师是守护学生安全的 “第一责任人”。需强化教师安全责任意识,通过系统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疏散流程,确保面对险情时能够冷静指挥、果敢行动。
每位教师都肩负着学生安危与家庭期盼,应主动参与应急培训演练,以授课教室为模拟场景,将理论转化为实战能力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。
03
重视学生避险逃生行为的常规化训练
为确保危急时刻学生疏散安全有序,杜绝拥挤踩踏等次生事故发生,学校应分层推进应急演练。
首先以班级为单位,指导学生掌握基础避险动作,熟悉专属逃生路线;再组织全校联合演练,兼顾整体疏散安全与个体自救能力培养。通过常态化训练,将避险逃生内化为学生的本能反应,保障师生在危机来临时能高效、安全应对。
04
学校要注重安全隐患排查
无论是人为事故还是自然灾害,学校都要尽最大能力在事前做好隐患排查。唯有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,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,方能筑牢防灾避险的坚实防线,最大程度守护师生生命安全。